心湖漣漪--郭心漪的心象水彩
郭心漪是近年來崛起畫壇、備受矚目的藝術家,她以精微寫實的水彩創作,描寫自然生態的榮枯、暗喻生命的起伏憂喜,深刻地感動了觀者的心靈,獲得廣泛的共鳴與肯定;是近年來,台灣藝壇以樸實的手法、誠摯的情感,深獲群眾喜愛與專家贊賞的一位傑出創作者。
郭心漪的創作,畫如其名,是一種心湖漣漪式的心象寫實畫風;同時,自2011年以來,她便以「池塘」為題材,展開她不斷深化、不斷提升的創作實踐,既映現了個人生命歷程曾經經歷的種種美麗回憶與淡淡哀愁,甚至更歷煉了面臨生命交關、存續一線的嚴厲考驗與折騰。但終究,郭心漪以她堅毅的耕耘、不斷的探索,為人們留下一批批深沈、靜謐,又充滿生機的傑出作品,且持續發展中,值得深入的瞭解與欣賞。
◇
1974年出生在一個堪稱富裕的家庭,父親原本是一位小學老師,有感於薪水的微薄,又自恃頗有藝術天份,乃開始承接一些室內設計、裝修的兼職;適逢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,生意大好,他乾脆辭去教職,全力投入,甚至擴大到建材買賣,賺進不少財富。
小時候,看著父親坐在桌前進行各種設計圖,甚至不時製作出壯觀的建築模型,都深深地吸引了郭心漪好奇的心靈。
不過,好景不常,由於生意的擴張,應酬不斷,父母的爭吵也隨著父親的夜夜笙歌而逐漸頻繁;接著則是債主的登門,導致父母的離異。那年,郭心漪才小學一年級。
依當時的法律及慣例,小孩歸父親撫養,大哥尚能自理,郭心漪則開始了寄人籬下的流離生活;為了不同親戚家的寄宿,小學讀了三間學校,卻轉了五次學。
六年級那年,一次因母親前來探視,帶她出去小聚;到了晚上九點左右,送她回親戚家時,親戚卻已把鐵門拉下,甚至責罵母親:「把自己的小孩到處丟給別人養!……」母親一氣之下,立即叫心漪整理行李,隨她回去住。當然,第二天她又必須去學校辦理轉學;但至少,郭心漪從無家可歸、寄人籬下的窘境,升級到「單親家庭」的狀態。
飄泊、不安、孤獨的童年生活,讓她嚮往一個安定的家。高二那年,結識了同為美工科但不同校的先生;第二年,他們就結婚了。
婚後,夫妻二人以共同的興趣,經營藝術工坊,生活安定和樂,也在2011年展開日後深受肯定的「池塘」系列創作;但郭心漪一心還想進修,獲得先生的全力支持,陸續完成空中大學,和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美術研究所的學業,取得碩士學位。
「池塘系列」畫的是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前的一方池塘。這方小小的池塘,是一處平靜祥和的世界,也是生物群聚、充滿生存與死亡的宇宙縮影。顯然這方池塘一下子就和郭心漪的心靈產生了連繫,甚至是深刻的對話。長期以來,捕捉及刻劃「平凡中的不平凡、簡單中的不簡單」,一直是郭心漪創作的核心思想;但這方池塘似乎才是真正掀起藝術家「心湖漣漪」的真正觸媒。
〈 池中秋色 Autumn Pond 〉,102x152cm,2011
2011年的〈池中秋色〉,一方蓮池,水中映著藍天白雲,以及池邊的樹影;蓮葉明亮的色彩,暗示著晴空下的陽光飽滿,而水中倒影幾近墨色的濃綠,則增加了畫面的沈穩及東方墨韻的趣味。郭心漪也就此展開她動人的「池塘系列」創作。
郭心漪的「池塘系列」,取材時而是較近景的特寫、時而是較寬廣的池面大景;時而漣漪陣陣、時而波平如鏡。但永遠是生機盎然,甚至是百草雜生、落葉與嫩芽同在、實物與虛景相襯、陽光與陰暗共存;而這樣的特質,似乎才是真正的「自然」、真正的「世界」、真實的「人生」。
看似重覆的題材,卻有發掘不盡的主題。永遠以俯瞰的角度,恰似佛佗的俯瞰人間:觀世間苦難、聽百姓聲音。郭心漪的「池塘」系列,在朋友們擔心她「山窮水盡」疑似前無路的困境中,卻不斷地開展出「柳岸花明又一村」的驚艷與喜悅。
從2011年的〈池中秋色〉、〈池中影〉、〈荷塘游趣〉、〈觀荷〉、〈靜思〉等較多暗沈、特別是以墨色描繪池中倒影,到2012年的出現漣漪、且色彩轉趨明亮,多了粉紅、乃至楓紅、翠綠、淡紫……等多樣化色彩的嘗試,如:〈幽夢〉、〈悠游〉、〈池中倒影〉、〈紫色夢幻〉、〈荷塘春秋〉、〈荷池劇場〉、〈黃金年華〉,再到2013年的生命思索,如:〈享受孤獨〉、〈在水一方〉、〈夜之夢〉、〈夜之華〉、〈夜荷〉、〈夢要醒了〉、〈擴散〉、〈明光爍亮〉、〈時空〉、〈池中悠境Ⅰ〉、〈池中悠境Ⅱ〉、〈荷塘之舞〉、〈靜待〉…….等,顯見藝術家正面臨嚴苛挑戰,在暗夜中尋找生命的亮光。
〈 靜待 Quietly Waiting 〉,75x105cm,2013
2014年,持續此前的探索,而有更近距離的微觀與取景,如:〈倒影清波〉、〈大地之舞〉、〈大地的意志〉、〈如夢〉、〈小夜曲〉、〈幻地〉、〈影者〉、〈心之秘境〉、〈心靈地圖〉、〈月光曲〉、〈池中迷走〉、〈獨白〉、〈觀者〉、〈跨越時空〉、〈魂縈之夢〉,幾株枯倒的樹幹,陳橫在池塘的水面,那是一種生命永恆的意志展現。
〈 大地之舞 Dance of the Earth 〉,102x152cm,2014
2015年,波光再現,如:〈依然〉、〈夏夜微風〉、〈天地間〉、〈存在〉、〈安謐〉、〈寧靜的時刻〉、〈心居〉、〈愛相隨〉、〈挺立〉、〈故事〉、〈漪之擴散〉、〈漪光粼粼〉、〈片刻〉、〈獨自美麗〉、〈瞬刻〉、〈秋波〉、〈美的瞬刻〉、〈花之物語〉、〈荷塘絮語〉、〈靜夜〉、〈魔鏡〉等,這是一個沈澱、靜思、感恩的年代。
〈 漪之擴散 The Diffusion Ripple 〉,113x113cm,2015
2016年,光波粼洵,是一段最弱卻又永恆的年代,一如〈佇足〉中輕飄而下的那片羽毛,下方是一方亙古不動的巨石,這年的作品另有:〈小步舞曲〉、〈池塘詩篇〉、〈荷與光〉、〈影之尋蹤〉、〈彼岸〉、〈美麗時光〉、〈荷說〉、〈逐流當下〉等。
〈 佇足 Stop and Stare 〉,113x156cm,2016
2017年重新安定,但生命已歷經考驗,進入另一層次的成熟,作品有:〈秋分時節〉、〈動靜之間〉、〈心湖漣漪〉、〈愜意〉、〈時序〉、〈時間流〉、〈荷境〉、〈靜靜地〉、〈黃槿之旅〉等。
〈 心湖漣漪 Ripple of the Hart Lake 〉,250x570cm,2017
2018年是生命輪轉的重新出發,看山是山、看山不是山、看山還是山,重看水塘,生機依舊,卻多了一份宗教的謙遜,如:〈光的觸動〉、〈夢空間〉、〈日麗風清〉、〈灼灼生華〉、〈融〉、〈觀漪〉、〈金秋〉、〈光的傾訴〉、〈尋藏〉、〈晨光〉、〈朝聖〉、〈醒夜〉、〈餘波盪漾〉等。
〈 夢空間 Dream Space 〉,113x170cm,2018
◇
台灣位處亞熱帶,氣候潮濕悶熱,生態樣貌豐富;尤其是北回歸線橫過的地區,往往是南方生物的北界、北方生物的南界,台灣生物的多樣性與水果種類之豐美,絕非偶然。郭心漪的池塘系列,相當程度上,正是掌握了這種氣候上的特質:濕度與溫度的觸覺感受。
池塘作為一種自然的題材,一如森林之存在,她是百木叢生、林相混融的狀態,甚至是枯木與新苗併生,絕然不同於人工林的整齊、單一。池塘也有人工的作為,但郭心漪筆下的池塘,只有人文的暗示,沒有人工的安排。面對龐雜生態,如何保留其神韻,卻又能出之以藝術的簡化構成,這也正是郭心漪突出的成就。
「光」在郭心漪的「池塘系列」中,占有重要的地位;但更重要的,「池塘系列」中的「光」,往往是以「水光」的形式呈現,那是一種經過水中倒影所呈現的「天光」;而「天光」之得以凸顯,卻正是由於有許多幽暗、沈鬱的樹影、濃蔭來襯托。這些陰影,暗沈的部份,又正是藝術家心靈深處最真實、感人的經驗與記憶的映現。
美國著名的電影《金池塘》(On Golden Pond),描述一對老夫婦,從城市前往有著美麗湖景的故居生活;此時,女兒帶著新認識的男友,和男友的小孩,回來為父親過生日。生日過後,將小孩留給兩老照顧,自己卻和男友前往歐洲旅遊。從一開始,二老和這位陌生的小孩相處得並不融洽;但到後來,因教導小孩跳水、釣魚而有了感情。
池塘裡的一次意外,差點要了老人和小孩的命;大難不死,反而更加強了彼此的感情,等女兒自歐洲回來,告訴老人家,她已和男友結婚,並抱怨父親自幼不關心自己,母親則告訴她:父親是一位表面嚴厲而內心充滿愛意的人。女兒離開時,終於和父親打開了長久以來的心結,小孩也成了兩老鍾愛的孫子。
《金池塘》展現的是人性內在的深層與表象間的距離,一如池塘的平靜與深邃、生機與死亡、明亮與幽暗……。郭心漪的「池塘系列」正是在這一方看似平靜的池塘中,深掘屬於自然的、也是人性的,更是自我深層的內在與真實。
當年依偎在設計桌邊看著父親製作建築模型、隨著母親不斷遷徏、搬家、轉學的小女孩,如今已經為人母親,女兒也喜愛藝術,更有一位全心照顧她的先生,經歷生命的歷煉,郭心漪不被打倒,詳列她的創作,證明她是一位勤奮、用功,又真摯、深刻的藝術家。
2019年,她在高雄佛佗紀念館推出的大型回顧展,展出2011年以來完整的「池塘系列」。2019年的新作有:〈冬宴〉、〈出水芙蓉〉、〈初綻〉、〈春雨荷香〉、〈流光〉、〈秋嚮〉、〈紫色情迷〉、〈金池塘〉、〈雨荷〉,這是一個回顧,也是一個全新的出發。佛家有謂:「一花一世界,一草一天堂; 一葉一如來,一砂一極樂。一方一淨土,一笑一塵緣;一念一清靜。」郭心漪在這一方池塘中,找到了她的世界,找到了她的天堂、如來、極樂、淨土、塵緣、清靜……;但更重要的是,也找到了自己。
◇
1994年,本人接受當時的台灣省立美術館(今國立台灣美術館)委託,進行「戰後台灣地區美術發展研究之水彩研究」,將日治以來台灣水彩畫發展的風格走向及代表畫家,歸納為十種,分別為:
一、中國風的追求:馬白水、王藍、席德進、馬電飛、王家誠等。
二、英國正統水彩技法的堅持:藍蔭鼎、梁中銘、胡笳、施翠峰、沈國仁、張煥彩、何文祀等。
三、深掘來自土地的情感:李澤藩、楊啟東、曾現澄、劉文煒、陳樹業、羅清雲、張文卿、張秋台等。
四、在形色本質中思考:張萬傳、洪瑞麟、呂基正、李德、孫明煌等。
五、精細的寫實:陳東元、翁清土、楊恩生、黃銘祝、謝明錩、鄧獻誌、郭明福等。
六、明淨剔透的靈視世界:陳在南、蕭如松、汪汝同、陳俊州、顧炳星、洪東標、張永村等。
七、詩情的抽象:蕭仁徵、郭靭、吳文瑤、陳正雄等。
八、內心世界的探索:李仲生、王攀元、曾培堯、王武森等。
九、重視技法開拓與實驗精神:劉其偉、李焜培等。
十、富設計與妝飾的唯美風格:趙澤修、郭博修、高山嵐、梁丹丰、丹貝、丹美三姊妹、龍思良、孫密德、藍榮賢、陳陽春等。
對照30年前個人對台灣水彩創作類型的分類與歸納,郭心漪的創作似乎已經無法單純地歸屬於那一個類型。郭心漪的水彩,在精細寫實的外表下,有著深掘內心真實的人文厚度,也有著滲入墨韻、形塑情境的中國水墨特色;更進一步地,郭心漪的這批作品,不只是畫在一般的水彩畫紙上,更可進行大尺幅畫面構成,以及承載多層次重疊、刷洗、描繪的特殊裱褙紙材,顯然這樣的媒材,已經超越了傳統「水彩畫」的界定。
◇
台灣的水彩畫創作,啟蒙於日治時期石川欽一郎等日籍師輩畫家的教導,長期以來,總是以表現台灣「山紫水明」或「炎方色彩」的景物特色為主軸;即使到了1970年代的鄉土運動,在那照相寫實的表象技法下,始終缺乏他們所景仰的美國鄉土畫家安德魯.魏斯(Andrew Nowell Wyeth,1917-2009)畫作中那份深刻的人文思維與心象世界。如今,郭心漪的出現,以一方池塘為題材,映現了台灣特殊的生態特色,也印證了自我生命歷程的憂、喜、起、伏,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藝術創作者。至於這樣的創作,是不是「正統」的水彩畫法?相對於她深沈的內涵,已然不再重要;更何況不是正統,正是突破正統、另立正統的大師作為。